2013年4月8日 星期一

Savoy Ballroom VS. Cotton Club


撰文/Vincent Hsu (Soy La Ley 古巴爵士樂團團長)


  
  如果要說到當時在哈林文藝復興時期最受歡迎的夜間活動去處,莫過於是當時兩間最有名的「夜店」--Savoy Ballroom和Cotton Club (棉花俱樂部) 了!

  當時拜著名鋼琴手James P. Johnson在1923年創作的「The Charleston」之賜,掀起了一股跳舞風潮。這首原本出自於百老匯音樂劇 Running Wild 的作品將 Charleston 這種跳舞風格在1925年後帶入高峰。

  在當時這兩大舞廳雖然只隔了幾條街但在風格與經營政策上大有不同。相對於 Cotton Club 對客人實行種族隔離政策,Savoy Ballroom 並沒有對黑人的歧視,因此到 Savoy Ballroom 的人,大家在乎的不是外表的膚色,而是有沒有絕佳的舞技。
  
  Cotton Club 的經營政策上,觀眾「只限白人(white-only)」,但對於俱樂部內的服務及表演者卻清一色的是黑人,對前來應徵的黑人女性更有所謂的三 「T」政策—-身高、膚色及外表-—「Tall, Tan, Terrific.」

  在音樂方面,Cotton Club 有當時正建立起全國性聲譽的 Duke Ellington,而在 Savoy Ballroom 自1931年起,則由 Chick Webb 帶領在當時號稱「unbeatable(所向無敵的)」的大樂團駐店。當時在Savoy Ballroom有「Battles of Bands」的大樂團對決,也就是兩個樂團在同一晚輪番上陣,並由當晚的舞者來決定勝負。

  當時Chick Webb的樂隊曾被Benny Goodman和Count Basie的大樂團挑戰,但他人都紛紛不敵Webb,因此對當時的舞者來說,Chick Webb大樂隊是當時的搖擺之王。直到1937年,Webb在一場對上Duke Ellington的對決中才算是敗陣了下來。

  雖然Cotton Club和Savoy Ballroom在之後盛況不再,但在當時為哈林區所帶來的意義非凡,也因此爵士樂成為當時最主流的音樂,不論種族、膚色,大家都為了這種音樂瘋狂, 也因為這風潮預告了接下來爵士樂大樂團黃金時代的來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