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4日 星期二

中國三絃、沖繩三線、日本三味線的發展關聯

中國三絃、沖繩三線、日本三味線的發展關聯
特約作者/宋幸儒
目前為台大音樂學所碩二學生
喜歡聽各種音樂
因為一次旅行而對沖繩音樂產生興趣


  三絃、三線、三味線,這三個名稱相似的樂器,其實各屬於不同音樂文化,外型也不太相同。三絃為中國的彈撥樂器,傳至沖繩成為三線,後來又傳至日本,發展成為三味線。三絃在中國廣為運用,依地區不同亦有「北三絃」、「南三絃」之分,北三絃琴身較長,音色渾厚,常用於北方說唱音樂,南三絃琴身較短,音色明亮清脆,多用於江南絲竹、南管等樂種,或豫劇等地方戲曲。

  沖繩三線容易與日本三味線混淆,雖然兩種樂器名稱相似,也同屬日本國,但因沖繩特殊的歷史背景,此兩種樂器的傳入及發展都大不相同。沖繩在琉球王國時期,作為中國與日本共同的藩屬國,也是通往南洋轉口貿易的重要站點,故琉球文化不僅融合了中國以及日本兩種文化,也擁有自己的特色。

  關於三絃傳入琉球,從首里王府史書《中山世譜》的記載,可以知道洪武二十五年(1392)時,明政府派遣福建人渡海到達琉球,稱閩人三十六姓,定居聚落於久米村(現那霸市久米),目的是制禮樂、變風俗,協助琉球王國治國。雖然沒有直接證據,但藉由當時許多貿易紀錄,以及現今的沖繩三線形體與南三絃較相似,可以推測三絃應為當時由福建移民傳入琉球。

  三絃傳入沖繩後稱為三線(發音為Sanshin),三線表面以蛇皮張之,早期用於琉球王國的宮廷樂「御座樂[1]」,以及士族、貴族彈奏之用。因蛇皮昂貴,庶民青年會使用塗有芭蕉汁液的紙張代替蛇皮,於農閒之際彈奏,後發展出許多民謠。

  約在16世紀末,三線經由堺港(於現大阪府堺市)傳入日本本島,經石村檢校[2]等盲人音樂家所改良,將彈奏三線的義爪改為撥子,其後又有「地歌[3]」樂種的創立,不管是藝術音樂或地方民謠都廣為使用三味線,從堺港傳至日本各地後又在形狀或彈法有不同的改變,至今三味線依照大小分類有分細棹、中棹、太棹三種,依照伴奏內容分類則有長唄(使用於歌舞伎[4])、義太夫(使用於淨琉璃[5])、地歌、津輕等等。

  現今不管是中國三絃、沖繩三線或日本三味線,除了傳統演奏方式外,也會運用於流行歌曲中,增添樂器的豐富及趣味,或者作為傳統的象徵。如中國歌手何勇的〈鐘鼓樓〉,融合三絃與搖滾樂;又如沖繩的喜納昌吉、BEGIN等歌手,在歌曲中使用沖繩三線作為沖繩文化的象徵,夏川里美也使用三線作為主要伴奏樂器;津輕三味線知名演奏家吉田兄弟也與Monkey Majik合作,〈Change〉一曲中津輕三味線的精湛速彈使人印象深刻。

  這三種樂器現今已演化出不同形貌,與流行音樂的結合值得矚目,而傳統方面,近年來已有人士致力於琉球御座樂的復興,期望傳統能繼續保存。

[1] 曲目有中國宮廷音樂、中國民間音樂等。成員由十幾歲的少年貴族「樂童子」擔任,在盛會或隆重儀式時演奏。
[2] 官名,為盲官的最高位。
[3] 江戶時代起源於西日本,相對於「江戶唄」的地方歌曲,多由盲人作曲家所作。
[4] 日本傳統藝能之一,為有音樂伴奏的演劇。
[5] 為說唱敘事表演,劇場音樂的一種。有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