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6日 星期五

團室文物典藏誌--黑狗愛樂薩克斯風重奏團

團室文物典藏誌--黑狗愛樂薩克斯風重奏團

作者|韓念祖
台大管樂團


        隨著六十周年紀念特刊如火如荼地進行,沉睡在團室已久的回憶一一被喚醒,正當典藏組的同胞們努力清點著團室中的文物時,幾張框裱的老照片吸引了我們的注意,被發現時,它們躺在歷屆比賽獎狀的箱子裡,酒紅色的絨布上沾滿了灰塵,翻開一看,雖然沒有出現小當家般的動畫特效,但上邊的幾個大字「黑狗薩克斯風重奏團」確實勾起了我們的好奇心。副召蔡淳任二話不說,拿起手機上傳到臉書上的校友社團,沒想到,這些照片的出土,不僅喚起那個年代的記憶,也是另一次大家重溫舊夢的好機會。

2014年6月2日 星期一

古箏與時代的共鳴

古箏與時代的共鳴

作者|郭瑋葦
臺大懷筑古箏社
臺大中文系一年級

  古箏是一件古老的民族樂器。早在公元前三至五世紀的戰國時代,古箏便在當時的秦國廣泛流傳,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又名秦箏。其結構大致是面板、箏首、箏尾、雁柱、琴弦、弦釘和側板,整體呈流線型,修長均秤,古樸典雅。唐朝詩人李商隱有〈錦瑟〉一詩,其中「錦瑟無端五十弦」的錦瑟傳説便是古箏的前身。最早的古箏有二十五弦,是分瑟而成,唐宋時則銳減為十三根弦,後增至十六、十八,再到現在普遍通用的二十一弦。



   琴架上二十一弦按五聲音階排列,一弦一音,涇渭分明,也可按照彈奏的需求移動雁柱。由於古箏的弦數衆多,兼可自由變動調性,因此擁有廣泛的音域,音階橫跨三個八度,堪稱是東方鋼琴。而古箏一弦一音的特性使其能與其他樂器高度融合,無論合奏或齊奏皆可打造出華麗的音樂饗宴,讓人耳目一新,餘音繞梁。古箏本身的音質飽滿通透,音色舒緩,簡直是為古曲量身定制的樂器。錚錚然的琴音,時而嘈嘈如急雨,時而切切如私語,快慢舒緩全應旋律變化,以下〈山丹丹花開紅艷艷〉一曲便將古箏動人的音色便顯得淋漓盡致。

2014年5月29日 星期四

台大合唱團:新詩與合唱

台大合唱團:新詩與合唱

作者|台大合唱團音欣部

  古今中外各式各樣的詩常常是作曲家譜曲的繆斯,今天為大家介紹兩首各從徐志摩、席慕蓉的詩譜寫而成的合唱曲。



  本曲歌詞取自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席慕蓉的詩集《七里香》。席慕蓉(1943─)生於重慶­,蒙古族人,蒙古語名穆倫席連勃。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系畢業後,赴比利時留學,就讀於­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專攻油畫。返國後,席慕蓉任教於新竹師專美術科,曾以各式筆名­於中央日報副刊、聯合報副刊發表作品。1981年,席慕蓉出版第一本詩集《七里香》,­空前熱銷,短時間內重印多次,一時洛陽紙貴,從此席慕蓉兼具畫家與作家身分,多次舉辦­畫展、發表詩作與畫作,也出版散文集。

2014年5月25日 星期日

樂曲介紹--《Libertadores》

樂曲介紹--《Libertadores》

作者|彭大維、陳柏儒
台大管樂團



        前面介紹過管樂有分室內樂跟室外的行進樂隊,在打擊樂器方面,室內的打擊樂器和室外的行進鼓號樂隊樂器也有相當大的不同。但大家有沒有想過,當室外的行進小鼓被作曲家編進室內的管樂曲,這兩個性質截然不同的東西會激盪出什麼奇特的火花?

2014年5月21日 星期三

彈指之間--指法練習經驗分享

彈指之間--指法練習經驗分享

作者|李文婷
臺大懷筑古箏社
臺大藥學系三年級

  指頭來回不停的彈撥著琴弦,樂音如流水般不絕的流洩。古箏的技法變化多端,在彈奏較為複雜的樂曲時,除了聽覺上的震撼,演奏者的手指手腕,甚至手臂的使用都讓人目不暇給。每當看著技藝純熟的人演奏時,從手指到身體隨著樂音的起伏強弱而擺動,心中總是覺得那樣的身影真是帥氣,不禁崇拜。

  我認為古箏的指法很多,雖然難度較高的指法,追根究柢大約都是由基本指法互相搭配變化來的,但真正在古箏上實際演練時,並沒有想像中那樣單純,而是要花費時間和心力去練習才能習得的。雖然我的琴藝還不是很純熟,但我想分享一些基本的彈奏指法,以及個人粗淺的練習心得,給剛入門或是對古箏有興趣的人,希望不失為初學者們練習時的參考。

2014年5月17日 星期六

台大合唱團兩百人經典--張雨生〈河〉

台大合唱團兩百人經典--張雨生〈河〉

作者|林鈺凱
台大合唱團
臺大中文系三年級

當你平躺下來 我便成了河 迴繞你的頸間 在你唇邊乾涸
竊想你的眼神 我戀戀不捨 聚為一泓泉水 深邃清澈

當愛燎原成災 你徐徐側身 堆積肥沃河床 我是朝聖的人
我是客途的雁 卻一往情深 從此無意追逐 新綠的春

任我流吧 層層冰川 億年換幾吋 我也寧願這麼盼
等到昏黃 等到癡傻 等著公主吻青蛙

魔咒緩緩退盡 你笑的厲害 天曾缺掉的角 無非此等神采

我將殘翼放下 從河中走來 你正頷首告知 這裡有愛

2014年5月13日 星期二

台大管樂團小史--「3D」的故事

台大管樂團小史--「3D」的故事

作者|曾佳平
台大管樂團



     相信待過管樂團的人,對這本小書並不陌生,而3D在台灣發展的歷史,竟然和台大管樂團有密切關係?
   

2014年5月9日 星期五

古箏與我的一段緣

古箏與我的一段緣

作者|劉子喻
臺大懷筑古箏社
臺大法律系一年級

  話說我與古箏的淵源時來自於高三時的一句狂言。那時對於大考臨近所帶來的苦悶和抑鬱令我們都陷入一種反差性的亢奮,當時的我興致勃勃地向我旁邊的同學撂下大話:「如果我學測就考上好大學的話,我就去學古箏彈給你聽!」不知道是上天有意要挫挫我的銳氣還是因為我運氣太背,反正我學測就考爆了,沉浸在錯愕的氛圍中,又再度開始為期半年的青燈黃卷,本來想在高三下半年學的很多事也就無疾而終了,當然也包括古箏。

  上了大學以後,大學的社團介紹單如雪花般飄來,繽紛的社團推銷與活動紛至沓來,雖然我也想過要參加很多社團,充實自己的大學生活,但我畢竟不是個很活潑有精力的小孩,所以整整糾結了三個禮拜。後來我的同學跟我說,台大有個社團叫懷筑古箏社,她已經加入了,問我要不要參加。當下我有種如雷劈的感覺,好像是冥冥之中有了指引,要我兌現高中時的承諾,當下我果斷地決定加入懷筑社,心想這大概就是我的命運了吧?

2014年5月5日 星期一

台大合唱團--合唱的起源

台大合唱團--合唱的起源

作者|劉庭均
台大合唱團
臺大社會系四年級

  西歐的文化與宗教密不可分,合唱也是如此,一群修士吟誦式的齊唱由聖經經文譜寫而成的簡單旋律素歌(plainchant),無伴奏、無固定節奏,成為往後千年百花齊放的合唱起源。而中世紀的教皇葛利果一世(Pope Gregory Ⅰ,540-604)率先收集民間與教會傳唱的素歌編篡成曲集,後世便稱為葛利果聖歌。

  歌林多前書中記載聖保羅要女性在教堂禁聲的命令,除了女修道院以及世俗的場合之外,幾百年來的女性直到很晚才得以在教堂裡唱歌,所以教堂裡合唱團的高聲部通常由尚未變聲的男童組成,至今許多歷史悠久的合唱團仍然保有此傳統,例如:劍橋大學的國王合唱團。

2014年5月1日 星期四

臺大管樂團團板小史:創板篇

臺大管樂團團板小史:創板篇

作者│林建勳
台大管樂團



在網路科技高度發展的二十一世紀,團員們溝通交流的媒介,也從紙本的談心集,跳躍到電腦螢幕上。

除了現代的Facebook、網誌部落格以外,最早的網路通訊媒介,自然非電子佈告欄系統(BBS)莫屬了!從台大的椰林風情BBS站開站以來,台大管樂團就已經在其中佔有一席之地。現在,台大管樂團也仍然在批踢踢實業坊(telnet://ptt.cc)中有自己的一片天。今天,就來認識一下台大管樂團與批踢踢共存的歷史吧!

2014年4月27日 星期日

淒美滄桑的古箏名曲〈望秦川〉

淒美滄桑的古箏名曲〈望秦川〉

作者|許宸瑄
臺大懷筑古箏社
臺大植微系二年級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東峰。
遠近山河淨,逶迤城闕重。
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
客有歸歟嘆,淒其霜露濃。

                      --唐李頎

《望秦川》之書法作品
        〈望秦川〉是唐代詩人李頎的作品。這首詩是詩人將歸東川,臨離長安時,眺望秦川之作。詩以明淨的色調,簡潔的筆觸,描繪出長安一帶山川明淨的秋天景色,表達了詩人看到秋景想起了官場上的失意、離別長安的悲涼心情,詩人離別時眺望壯闊的長安秋色,心中的感覺必定五味雜陳、波濤洶湧吧!

2014年4月23日 星期三

台大合唱團知多少:史上最高調慶生

台大合唱團知多少:史上最高調慶生

作者|曾千容
台大合唱團
台大地質系三年級

  慶生是每個人一年一度最值得祝福的日子!慶生的各種花招千百種,各有各的高調,但你能想像幾十個人圍在你旁邊唱著不只音準沒得挑剔,更有美麗和聲的生日快樂歌嗎?還買一送一附上另一首可愛帶有動作的歌曲!這就是台大合唱團最令人驕傲的慶生啦!

  台大合唱團慶生會大約每三個月一次。我們會找某一個禮拜,練完唱之後,攜朋引伴到小小福旁去歡慶。台大合唱團每次慶生一定要唱的歌曲有兩首:一首是〈祝你生日快樂〉、另一首是〈當你生日〉。除了歌唱以外,我們配合了可愛的肢體動作,讓整首歌唱下來有完全不同的風味。最讓我們樂此不疲的,是唱〈當你生日〉這首歌時,最後一句的「偷偷把你的身高,又拉長不少......」時,我們會奔向壽星,在他們的頭頂上拉出一條虛擬的垂直線,象徵性地抽高十公分。

2014年4月19日 星期六

樂曲介紹:《The Third Symphony》

樂曲介紹:《The Third Symphony》

作者|陳柏儒
台大管樂團
台大政治系二年級

  在今年3月9日,台大管樂團在全國學生音樂比賽大專B組管樂合奏的項目中擊敗了各校,以平均92.59分的高分拿到特優第一名。這次我們就來介紹台大管樂團拿來比賽的曲目:《The Third Symphony》的第四樂章〈The Finale〉。

        《The Third Symphony》是由知名的作曲家James Barnes於1997年寫的,在當時華盛頓D.C.美國空軍樂隊委託Barnes創作一首曲子,而不久前,Barnes的小女兒Natalie去世,Barnes就決定寫《The Third Symphony》來紀念他的女兒。

James Barnes
        台大管樂團正是拿《The Third Symphony》的第四樂章〈The Finale〉來參加今年的全國學生音樂比賽,並拿到特優第一名,以下是第四樂章的樂曲介紹:

"The finale (fourth movement) represents a rebirth of spirit, a reconciliation for us all. The second theme of the last movement is based on an old Lutheran children's hymn called "I am Jesus' Little Lamb.""
【譯文】第四樂章代表著精神的重生, 對我們所有人的一種調和。這個樂章的第二個主題來自一首古老路德教派的兒童聖歌"I am Jesus' Little Lamb"。
This hymn was sung at Natalie's funeral. The last stanza of the song reads: 
【譯文】這首聖歌在 Natalie 的喪禮被唱誦。歌曲的最後一節如下:
       
          "Who so happy as I am Even now the Shepherd's lamb?
          And when my short life is ended,
          By His angel host attended,
          He shall fold me to His breast,
          There within His arms to rest."

Three days after I completed this symphony, on June 25, 1994, our son Billy Barnes was born. If the third movement is for Natalie, then the finale is really for Billy, and our joy in being blessed with him after the tragic death of his sister.
【譯文】在我寫完這首交響曲的三天後,也就是1994年的六月二十五日,我們的兒子 Billy Barnes 出生了。若第三樂章是寫給 Natalie 的,最後一個樂章就是獻給Billy,在他姊姊死亡的悲傷後與我們的喜樂一同被他的到來而祝福。
(由商研所郭奕辰翻譯)

  雖然《The Third Symphony》整首曲子是以「悲劇」為主軸,但筆者在演奏第四樂章〈The Finale〉時卻覺得這個樂章充滿著重生的喜悅,在樂曲最後搭配上優美的聖歌,讓筆者彷彿看到了Barnes想要傳達的充滿喜悅的未來。


《The Third Symphony》完整樂曲



《The Third Symphony》第四樂章:〈The Finale〉



        參考資料:
        樂曲完整介紹  http://www.windrep.org/Symphony_III_(Barnes)

2014年4月15日 星期二

心惙怛兮傷悴--談〈惙〉

心惙怛兮傷悴--談〈惙〉

作者|張怡蓁
                                                臺大懷筑古箏社
                                          臺大護理系畢

  第一次欣賞到〈惙〉,讓我聯想到另一首古箏協奏曲〈雲裳訴〉(描寫楊貴妃與唐明皇的愛情故事),它們的共通點:風格皆屬於陜西箏派、曲蘊帶著深深的思念;多聽幾次後,讓我有強烈的動機希望自己能親自演奏這首樂曲。

  此首樂曲作曲家曲文軍先生採用西秦古調之音韻創作而成,作品抒發作者惜別長安(現今西安)「憂心惙惙」(形容心憂不寧)、「心惙怛兮傷悴」(形容非常憂傷、悲愁)之心境,同時寄託了作者人雖去、情不盡的情懷。

2014年4月11日 星期五

哪來這麼多觀光客!?台大合唱團百人大出遊

哪來這麼多觀光客!?台大合唱團百人大出遊

作者|紀揚今
臺大合唱團
台大外文系三年級

  走在路上,驚鴻一瞥,哪來這麼多觀光客走在路上還不顧外人眼光大聲唱歌!該不會又是陸客旅行團?仔細一聽,卻發現他們唱得還不賴,甚至還有美妙的和聲。啊,原來是台大合唱團的團員去大出遊,興致一來又在邊走邊唱啦。

  台大合唱團素有和樂融融、感情好的名聲,每學期結束之後大夥一起去旅遊也是團內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冬天,在學期公演之後,為了放鬆之前準備公演之際緊張的心情,就會有冬季大出遊,也順便在寒冬裡溫暖團員們的心。夏天,則將夏季大出遊與巡迴演出結合,一邊玩樂,一邊也認真為巡迴演出努力著。由於夏季大出遊往往與巡迴演出結合,全團出動,陣仗有時可大到近百人!去年(2013年)在宜蘭的巡迴演出,就出動了三台大型遊覽車才得以容納所有的團員。

2014年4月7日 星期一

樂團裡的隱形功臣--手鈸

樂團裡的隱形功臣--手鈸



作者|陳柏儒
台大管樂團
台大政治系二年級

在一個管樂團或打擊重奏團演奏完一首曲子後,很常聽到大家稱讚定音鼓打了氣勢萬鈞的獨奏、木琴和鐵琴打出優美的弦律,或是小鼓和其他鼓類樂器又打了什麼複雜的節奏,卻很少人對於一首曲子中手鈸打了什麼樣子的聲音做出評論,但其實樂團中手鈸是讓樂曲好聽的隱形功臣。

2014年4月3日 星期四

Zither:「箏」天下

Zither:「箏」天下

作者|黃彥倫
臺大懷筑古箏社
臺大醫學系五年級

        大多數的人不一定有親眼看過古箏演奏,卻一定聽過她的樂音。許多武俠小說的場景:錚錚撥弦聲從竹林後方傳出,深山幽谷因而有了神韻。古箏豐富的表現方式時能細緻地刻畫內心情感,亦能勾勒風雲變色的洶湧情懷;而在西方的樂器發展中,不約而同地,「箏」(Zither)這種樂器也以不同面貌出現;古箏是廣義Zither的一種,Zither則廣義是樂器分類中的一種,狹義指的是圖一所示之樂器。


圖一、
       

2014年3月30日 星期日

學運中的合唱音樂

學運中的合唱音樂

作者|劉庭均
臺大合唱團
台大社會系四年級

        這段日子裡,社會充滿了各種焦慮和對立,所以別談政治了,聽聽音樂吧!但是你可曾想過音樂有改變世界的可能性嗎?比較少人會將音樂與政治聯想在一起,甚至會有人說音樂不應該牽扯上政治,但是音樂作為文化生活中的一環,深受其環境中的社會經濟政治等面相影響,因此在某些層面上來說,音樂即政治是最恰當不過的。

2014年3月26日 星期三

電影介紹:《鑼鼓喧天》(Drumline)

電影介紹:《鑼鼓喧天》(Drumline)

作者|陳柏儒
台大管樂團
台大政治系二年級


相信有看過美國大學各項運動比賽的人一定都知道大學比賽和職業的運動賽事最大的不同在於在中場休息的時候,總會有行進樂隊〈marching band〉出來炒熱氣氛。和一般的室內管樂團不同,行進樂隊除了吹奏樂器之外,也會利用精準的走圖技巧做出各種形狀的隊伍,讓觀眾除了欣賞音樂之外更有了視覺上的享受。最有名的莫過於2013年10月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在美式足球中場休息時,演奏許多電影的主題曲,搭配走圖,讓觀眾看得目不轉睛,在youtube上更有一千五百多萬的點閱率。

2014年3月22日 星期六

箏與琴

箏與

作者│謝佩娟
臺大懷筑古箏社
臺大政治系二年級

一切的開始,都是場誤會吧。

古典文學中,撫琴弄墨,是古代文人雅宴必有的活動;騷人俠客除了佩劍之外,似乎仍需背上一張琴,偶爾在竹林間與蕭蕭風聲,合奏一首蒼涼樂曲,才能顯其灑脫倜儻。而幼時的童蒙書《三字經》有云:「蔡文姬,能辨琴」,琴音還可真切透露出演奏者的心情。如此的細膩、風雅,使我對「琴」產生興趣。

說來荒唐,儘管心生嚮往,但卻從沒認真研究過,錯以為「箏」和「琴」是指涉同樣的東西,而「箏」的外貌又較為醒目、雕花精緻,所以當初就這麼選擇進入了懷筑古箏社,學習彈奏古箏。然而,面對比自己還高大的樂器,對於古人能隨身攜帶琴,興來即奏,我一直感到不諒解。後來,跟學長姐閒聊之際,才恍然大悟,「箏」和「琴」是不同的樂器。

箏的前身為「筑」這項已失傳的樂器,隨著歷史流變,古箏從七弦、十三弦、十六弦,慢慢演變為現今常見的二十一弦箏,長約一米五。現今演奏時多半會配戴玳瑁或壓克力的假指甲,並置於箏架之上彈奏,樂譜以簡譜或五線譜表記;古箏上的燕柱具有定弦的功能,故箏上的每條弦本身即具有固定音高,通常以D大調五聲音階定弦,而且因為擁有音箱的設計,所以聲音也較為清脆宏亮。

琴僅有七弦,長約一米二。其演奏者直接以真指甲觸弦,通常會置於琴桌上彈奏,無桌時則盤腿置於膝上,樂譜以文字譜表記,使用文字詳述全部演奏指法,除了演奏現成曲譜外,表演者有時也會即興演奏;雖然琴弦本身也具各自音高,但因基音低、弦數少,所以大部分時候,仍須借助左手吟揉按放以變化音高,而且琴缺乏音箱設計,所以音量較小。

在音色和曲目的表現上,箏和琴各有其韻味,以下讓我們來聆聽由古箏和古琴分別詮釋的《笑傲江湖》。

古箏版



古琴版



由此可發現,古箏的音色清亮,且指法上能以搖指、拂音等,使原本點狀的聲音連成線條狀的樂音,增加演奏的豐富度;而古琴則音色較為清淡穩重,彈奏上音符分明,別有一番遺世獨立的禪宗風格。

或許,有人好奇當我知道「箏」並非原先吸引我的樂器後,為何沒有棄箏而去改學琴?我想就音樂本身,我是比較喜歡古箏的,其樂音清麗、流暢,時而溫婉,時而悲壯,時而磅礡,演奏時格外散發著一分自信和氣質,且同樣能夠反照演奏者的心情。所以,儘管當初因誤會而邂逅,但是因為喜愛,我願意繼續這段與箏的情緣。

2014年3月18日 星期二

三冠王傳奇--台大合唱團的不敗傳說

三冠王傳奇--台大合唱團的不敗傳說

作者|紀揚今
台大合唱團
台大外文系三年級

已經擁有超過五十年歷史的台大合唱團,在過去從未參加過全國學生音樂比賽--也就是俗稱的省賽。因此道上雖有不少關於台大合唱團的軼事,卻鮮少有人真正買票來聽過公演。且在過往,許多高中生對於大專院校合唱團水準感到疑慮,升大學之後不願參加校內合唱團,轉往校外參加社會團。台大合唱團自2012年起,決定以提昇大專院校合唱品質及在高中生內心形象為目標,參加全國學生音樂比賽!

100學年度台大合唱團首次參賽,報名女聲組、男聲組及混聲組三個項目,在一連串緊鑼密鼓的加練之後,不負眾望的奪得了三個項目的冠軍。其中女聲組及男聲組獲得優等第一,而混聲組則拿到了大專混聲組北區有史以來的第一個特優第一,得到7位評審一致的肯定,全部給予90分以上的高分!甚至有位評審向團員表示,「你們是我第一個打出90分以上的合唱團」,使團員倍受鼓舞,信心大增!

101學年度及102學年度也都參加了三個項目的比賽,101學年度與前一年獲得相同的獎項,而今年的特優第一則落在男聲組,女聲組及混聲組拿到優等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因為台大合唱團並未獲得混聲組特優第一,其餘參賽隊伍在比賽結束後的賽後分享心得中,皆提及本團。如師大合唱團表示:台大合唱團參加比賽的確提昇本比賽的競爭力,且使比賽更為緊張刺激。兩年前在高中組賽後鮮少有高中團留下來聆聽大專組比賽的情況,今年台下則人滿為患,想要進場還稍嫌困難。

台大合唱團不只要求團員在音樂能力上力求精進,也期許自己能肩負起社會責任,向社會推廣合唱音樂的美妙,更希望能促進大專院校間的合唱交流以及素質的提升,向世界推廣台灣的合唱音樂。

2014年3月14日 星期五

台大管樂團60周年歷史--傳說中95分的山祭舞

台大管樂團60周年歷史--傳說中95分的山祭舞

作者|曾佳平
台大管樂團
台大化工系三年級

一年一度的全國學生音樂比賽是台大管樂團的一大盛事,在老師與團員們的共同努力下,台大管樂團也成為音樂比賽的常勝軍。而當中最為傳奇的一次,莫過於88學年度,由「神學長」賴孟泉指揮的《山祭舞》。

猶記14年前,在全國學生音樂比賽會場所帶來的這一曲,隨著音符流暢緊湊地奏出的那個瞬間,已註定這不只是一首比賽曲,更是場演出,生動且活靈活現地詮釋音樂,每顆音符、每段合聲都充滿了生命力,帶給台下無數的感動與震撼!

以下節錄當時評語中的驚嘆之語:

一、95分:
演出精彩,Bravo!

二、95分:
1.音色音準音樂的美令人嘆為觀止。
2.指揮同學出類拔萃、器宇軒昂,詮釋樂曲別具風格,表現特優。

三、97分:
1.音樂張力強。
2.山祭舞詮釋得非常傳神!

四、95分:
水準超過一般音樂系的管樂團!

五、97分:
音樂線條清楚,層次也非常豐富,相當漂亮。

六、93分:
Excellent.

七、95分:
1.音色結實、緊密。
2.處理細緻,層次分明,音樂流暢。
3.指揮表現出色!!!

上圖為88年評語單之一
附註1:
目前一般音樂比賽的評分標準,能夠拿到90分以上的大學管樂團一年平均不到10所,而近幾年最高分幾乎沒有超過93分,因此88年台大管樂團的95分絕對是一大傳奇!

附註2:
《山祭舞》由鍾耀光所作,該曲創作靈感來自台灣原住民的祭典舞蹈,大量運用了特殊的節奏和組合音程與奇特的速度變化,在不和諧中卻帶有穩定的支撐,而樂曲中如原住民聖歌吟詠的旋律,更是營造出一股奇特又莊嚴的氣氛。

音樂賞析:《山祭舞》

《 

附註3:
台灣大學管樂團60周年團慶籌備站:
http://ntuwb60th.blogspot.tw/

2014年3月10日 星期一

「筝筝甲甲」--古箏與指甲的秘密

「筝筝甲甲」--古箏與指甲的秘密                        

作者│蔡宜均
                                                     臺大懷筑古箏社
                                                    臺大工管系三年級

  大部分人對於古箏彈奏常有的疑問就是,彈古箏一定要留指甲嗎?

  的確,古箏作為中國傳統的撥弦樂器,手指的技巧運用相當豐富。利用不同的指法、強弱、按壓等,就可以營造出流水、暴風或是連續綿長的感覺,此為演奏過程的決定性關鍵。

  先和大家分享一首由古箏名家--王中山所演奏,在古箏曲子中手指運用技法相當多的《溟山》:

  
  欣賞影片後,可以體會─手指要能靈巧展現諸多技巧,指甲是一項極為重要的輔助工具。事實上,古箏彈撥方式可分為兩種:肉甲(真指甲)觸弦和義甲(仿製指甲)觸弦。肉甲觸弦是以真指甲的指蓋兼指肉撥弦,使演奏者手指與樂器直接接觸,出音渾厚溫和,音量較小;義甲觸弦是演奏者戴上仿造真指甲蓋的假指甲撥弦,出音華麗清脆,音量較大。在古箏演奏史上,這兩種彈弦法一直交替並行,直到今天。

  現在大多數人選擇配戴義甲,然而,也有少數古箏名家選用自己的指甲演奏,聽在耳裡別有一番風味。以下是台灣著名古箏演奏家--樊慰慈改編古琴曲《醉漁唱晚》:



  驚訝於大師表演的奧妙之餘,心中不免想起,其實用自己的指甲也是很安全的。總之,不管帶義甲還是使用肉甲,只要技法純熟得宜,每種表現都會有自己的亮點!

2014年3月7日 星期五

台大合唱團知多少--話匣子打開來無所不談!

台大合唱團知多少--話匣子打開來無所不談!

作者  |  雷翔宇
臺大合唱團
臺大語言所二年級

  台大合唱團創團至今,五十來始終是個百人規模的巨型合唱團,幹部每年都得絞盡腦汁,帶起團內的氣氛、讓團員彼此熟識,還須將公告的訊息傳遞到每位團員手上。除了在每周二、五固定練唱時會有的「中場口頭報告」以外,還有什麼辦法呢?答案就在層層堆疊的字裡行間。

百人交流.紙上談天

  紙本永遠是交誼的好朋友,可以留言談心,也可以塗鴉繪畫。創團以來,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交流平台,例如《團訊》、《旋律》、「留言簿」、「部本」以及畢業團友所發行的《無所不談》。

  《團訊》由前團長田曉真(第六屆,1970畢)首度發行,當時由幹部手寫內容後,再交付人工刻鋼板印刷,發行過程艱難耗時。現今存留下來的《團訊》僅少,大多佚失,正待學長姊提供珍本,還原史料。

  《旋律》是繼《團訓》之後的重要刊物,為前團長陳立偉(第八屆,1970畢)所創立、團史上出刊最久、最多期的刊物,印刷正式、內容豐富,記錄了台大合唱團第八屆至廿九屆的發展。發行之初,每週出版一期,穩定出刊至1979年(十五屆),後來出刊頻率逐年降低,甚至每學期才出刊一次。1992年,最後一期《旋律送舊特刊》出版後,《旋律》停刊。
  

  《旋律》後期的淡出與「留言簿」有關。留言簿顧名思義,純屬留言性質,較少刊載正式資訊,設置不久,《旋律》閒聊的性質即為其取代,僅存較正式、知性的文章。留言簿外觀如一般筆記本,或厚或薄,每屆各有所好。前期多由幹部設計封面後 與空白內頁裝訂,後期則常購買市售現成筆記本;做好或買到後,便放在社辦,供團員盡情揮灑。留言簿的內容五花八門:有人填上自己的課表、有人寫著中午在椰林大道上的巧遇、有人只是路過簽個名……甚至有人當兵回來後第一個跑回來寫「新兵感想」。雖無公告功能,但卻凝聚了團員的向心力。留言簿主要盛行於廿餘屆至卅餘屆,一直到網際網路崛起後、2004年(四十一屆)社辦搬遷時才沒落。

  「部本」始見於三十餘屆,流傳至今,為各聲部負責人的職責,於每次練唱前寫好公告事項,再練唱時給團員傳閱、簽名,達到傳遞資訊的效果。近年來,部本的裝飾及彩繪更上層樓,除了極致精美的插畫,甚至出現立體紙雕造型,各部立德爭奇鬥豔、在部本上下足功夫。

  《旋律》、留言簿雖不復見,文宣部可未因此得閒。今天,文宣部每個月都在社辦張貼生日卡,讓該月的壽星享受大家的留言祝福。團員經過社辦,雖寫不到留言簿,卻能在生日卡上塗鴉,等到了月底,文宣部的成員再將卡片拆下,裝入信封,畫上可愛的插圖,送給生日的團員。

  江山代有人才出,每一代人才都有聊不完的天,若要將所有隻字片語讀過,不知要花上多少時間。由於《旋律》規模較大,目前資料也較為豐富精彩,接下來,我們來深談這份刊物。

任你再痴呆健忘,「旋律」終會唱起來

  《旋律》創刊之初,雖大膽地每周出刊,終究不敵大環境的變遷,日漸走上停刊的結局。停刊後,《旋律》暫時封存在學長姊的記憶中,沒有人整理,也沒有人延續。直到2004年,台大校友合唱團正式成立,校友團的幹部望著過去四十年留下的史料,驚覺百廢待舉,才開始了《旋律》的復甦。在眾幹部一心的決議下,《旋律》順利復刊,團員方新疇(第五屆,1971畢)在眾人的簇擁下成為復刊後的第一任總編輯。此時的《旋律》順應時代潮流,不再是以往的紙本週刊,改以電子版的形式發行月刊,一直持續到2006年後才漸漸停滯。
  
  《旋律》內記載的內容包羅萬象,舉凡公告事項、幹部叮嚀、音樂會後記、練唱心得、樂曲解說、團務建議、心情絮語等等,都曾出沒在《旋律》的篇幅之中。而復刊後的電子版《旋律》,因為添上了一層團友重聚的色彩,更增加了藝文剪報、健康資訊、團友生活花絮等精彩內容,《旋律》也多了一項團友交流資訊的功能。

畢了業也要無所不談

  團員喜歡談天,畢業團友當然也愛話家常,《無所不談》正是旅美畢業團友的「團訊」兼通訊錄。1979年,在《旋律》創辦人陳立偉號召之下,《無所不談》順利於在美國創刊,往後年度出刊,直到2008年,中間除了有兩年中斷未發行,已累積發行達廿八本。

  《無所不談》的編輯者每年更換,從當屆的畢業生找一名代表,每年年底募集團友(當年的)個人近況資料,舉凡心情囈語、學業或事業成就、家庭近況,都「無所不談」,還可附上生活照片,供團員交流分享。《無所不談》的編輯者在蒐集到團友郵寄來的資料後,將之排版、送印並裝幀,再一一寄發給有投稿的團友,編輯工程十分浩大。後來網路發達,與《旋律》類似,後幾期的《無所不談》由電子檔取代了紙本。此外,在團友陳文鈺(廿七屆,1991畢)的建議下,後期的《無所不談》加入了在台團友的資訊。

  《無所不談》聯繫了跨越年齡層的畢業團友,實屬珍貴的歷史資料,不僅聯繫著旅美團友彼此的情感、也記錄著許多團友初入社會時奮鬥打拚的青春故事,惟需要聯絡的人愈來愈多、編輯工作日益困難且沉重,因此在2008年,《無所不談》吹熄燈號,走入歷史。

今人的感恩與反思

  歲月匆匆,時光悠悠,感謝那些我們曾擁有過的美好記憶,也感謝乘載著它們的書頁紙張,有了這樣實體的物件將團員聚在一起,我們的足跡才得以刻印流傳。只是,身處發達的網路時代,或許我們還可以反思:過往的印記,不論風化多少,至少流傳了下來;現在存於虛擬網路空間的,再過五十年,又有多少留得住呢?


【上下圖】為近兩年來令人津津樂道的部本
 

2014年1月22日 星期三

笛子的「演」與「辨」

笛子的「演」與「辨」

作者  |  張嘉峻
臺大薰風國樂團
臺大生工系一年級

        很多人都以為笛子是直的吹奏,事實上和橫吹的中國笛可是天差地遠。以下影片將針對笛子的種類及音色作介紹,其中包括曲笛、梆笛,和最容易被搞混的簫。


        笛子是一個很具有表現力的樂器,笛膜的構造讓它可以完成很多西洋長笛無法表現的技巧,例如音行如流水一般往上或往下的歷音、像貓頭鷹叫聲的花舌、如鳥叫聲的裝飾音……等等,以下展示笛子的各項表演形式,包括獨奏、協奏以及合奏。

獨奏:何孟哲《鄂爾多斯的春天》

     
        聽完是否忍不住讚嘆笛子獨特的表現魅力呢?接下來讓大家聽聽笛子中所謂曲笛和梆笛「音色」不一樣的地方。

雙協奏:《黃土高坡》  梆笛  |  簡妙蓉    曲笛  |  張益瑞


        相信大家應該發現了兩種笛子有很大的不同吧!一開始最早出來的就是曲笛,聽起來聲音厚實沉穩;另外一把就是梆笛,聽起來是否有如春天黃鶯出谷般的高亢,振奮人心呢?這影片也讓我們看見兩種截然不同的笛子如何做出完美的結合,表現出一唱一和的美妙。

合奏:台大薰風國樂團《繞境隨想》


        聽完是否已經可以發現眾多旋律裡,那最突出音色的樂器了呢?下次聽表演時,就可以很有自信的告訴別人,那高亢聲音的真名啦!

        總而言之,笛子真的是一個很特別的樂器,它就像是一個擁有不同面孔的多面人。不論是在寒冷的冬天,或是大熱天,都會有音色上微妙的變化,考驗的更是演奏者本身的駕馭能力,可以表現的曲風也很多樣,這也是支持我,不斷投注心力精進的原因!


2014年1月15日 星期三

改變中的溫柔獨行者

改變中的溫柔獨行者

作者  |  陳詠君
臺北大學社會系一年級

        古箏是中國樂器裡面獨奏性最強的樂器,雖然技巧不如琵琶多,但由於它有21條弦,音域比多數樂器來得廣泛許多,又使用雙手彈奏,可以自己幫自己伴奏;在和聲方面,比其他樂器可以發揮得還要淋漓盡致。

        近三十年創作的曲目中,就有不少充滿豐富的左手分解和弦等技巧,因此又有東方鋼琴一稱。讓我們來聽聽下面這首《雪山春曉》,它幾乎網羅了所有古箏會運用到的技巧,在三十年前算是極難的曲子,而那優美的旋律和豐富的層次,使它至今仍受廣大古箏演奏者所喜愛。



     
        由於古箏可以使用左手按弦改變音高,展現如鳥叫般婉轉的音效,長年被定義為溫婉的樂器,但近年在創作曲目方面卻有突破性的發展,顛覆一般人的想像:如下面這首《幻想曲》取材自雲南民歌,以古箏原本的五聲音階作基底,做出升降半音的調整,成為模糊調性樂曲,增加了神祕感和邊疆風情;此曲在慢版保留了古箏原本婉轉的特性,除此之外,在快版還加入擊奏,是古箏曲裡面鮮有的技巧,增加聽覺豐富度之餘也增進了演出的視覺效果,別具特色。



       
        透過上面兩種風格的比較,是否對古箏有認知上的突破了呢?

2014年1月8日 星期三

朱唇一送幽蘭氣--從電影《臥虎藏龍》認識中國竹笛音色

朱唇一送幽蘭氣--從電影《臥虎藏龍》認識中國竹笛音色

作者  |  黃朝琴
臺大薰風國樂團
臺大電子所博一

        我相信音樂是人當下感受的承載,而竹笛獨特的音色既能詮釋清新高遠之妙,亦可表達深深嘆息之情。筆者希望藉著以下簡單的介紹,讓讀者認識竹笛的各種特色。

刻有中國製笛家董雪華名字的竹笛
     
        以下以李安執導的電影《臥虎藏龍》中的配樂《南行》,對竹笛的音色做說明:


        此作品乃為中國作曲家譚盾以竹笛為主旋律,呈現玉嬌龍喬裝南下,與江南豪傑打鬥的過程。竹笛音色透亮,開頭至00:35展現輕柔溫婉的絲竹風格,與劇中的水鄉風景十分相符,各位讀者應也可感受到皖南令人醉心的山水景色。

皖南水鄉
        然而隨著雲南手鼓的聲響漸起,歡快俏皮的竹笛旋律似乎與玉嬌龍一起嘲笑著被打落客棧的江湖豪傑們 (如以下英文版的臥虎藏龍片段,從1:50起);雖然影片中玉嬌龍以奇怪的美式口吻訓斥著各路好漢,但重點是竹笛完全展現出的玉嬌龍初出茅廬、天塌下來也不怕的心態,戲謔之意不言自明。



        至此,讀者們透過電影配樂《南行》應可清楚瞭解到,竹笛的音色能夠詮釋江南絲竹的溫婉,以及歡快明亮的戲謔之情。


2014年1月3日 星期五

管,你知不知道?――英式銅管樂團介紹

管,你知不知道?――英式銅管樂團介紹

作者  |  黃子軒
臺大土木系四年級

「銅管樂團」(Brass Band)顧名思義是一種僅由銅管與打擊樂器所組成的樂團形式。由於早期行於英國,又稱作「英式銅管樂團」(British-style Brass Band),藉此與銅管重奏(Brass Ensemble)、紐奧良式銅管樂團(New Orleans Brass Band)有所區別。而當時使用的樂器以鍍銀為主,因此也被稱為「銀樂隊」(Silver Band)。

標準英式銅管樂團的編制包含打擊不含指揮人數在28人上下,樂器種類也與我們常在交響樂團與管樂團中看到的有所差異,不包含小號、法國號等常見樂器,而主要以短號(Cornet)、柔音號(Flugelhorn)、中音號(Tenor Horn)、細管上低音號(Baritone)、粗管上低音號(Euphonium)、長號(Trombone)、低音號(Bass/Tuba)以及各式打擊樂器所組成。其中除了細管上低音號與長號以外,皆屬於圓柱形管徑(Conical-bore)樂器,使英式銅管樂團相較於交響樂團與管樂團,擁有較明亮、飽滿的音色,使音樂及富張力及表現性。我們接著就來聽聽英式銅管樂團迷人的演出吧!


        說到了英式銅管樂團,不得不提伴隨其發展的盛行於歐洲以及英屬殖民地國家的銅管樂團大賽,例如:全英國公開賽(The British Open Brass Band Championship)、挪威銅管樂團大賽(Norwegian National Championships)、澳洲銅管樂團大賽(Australian National Championships)、自西元1900年開始舉辦大不列顛國際銅管大賽 (National Championships of Great Britain),甚至是2005年才開始由世界管樂協會(WASBE)所主辦的世界銅管樂團大賽(World Brass band Championships),每年這些比賽都會是銅管樂團眾所矚目的焦點。而在這眾多大賽中,歐洲最高水準的銅管樂團大賽――歐洲銅管大賽(European Brass Band Championships, EBBC)更是兵家必爭之地。


         歐洲銅管大賽於每年四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六或者是五月的第一個星期六舉行。自1978年始,2013年在挪威首都奧斯陸(Oslo, Norway)舉辦了第36屆的大賽,參賽隊伍來自奧地利、比利時、丹麥、英格蘭、法國、荷蘭、挪威、瑞士和威爾斯等地。最後由傳統強隊Cory Band獲得冠軍。

以下是影片是1984年,Cory Band樂團百週年紀念音樂會,委託作曲家史巴克(Philip Sparke)創作的《龍年》終曲(Year of the Dragon Finale)


        最後回到台灣,我們銅管樂團的發展其實尚在萌芽階段,所使用的樂器在台灣也不常見。目前擁有正式編制的金頌銅管樂團(Golden Hymn Brass Band)成立於於2007年4月,創團團員多來自雅頌合奏團及政大、台大、北醫等大專管樂團,至今已經歷十二季的定期音樂會且頗受好評。帶領了各地學校、社區興起創設銅管樂團的願景,身為銅管樂器的愛好者,願有朝一日能遇見台灣銅管樂團蓬勃發展的那一天。

金頌銅管樂團2013年7月於國家音樂廳的定期演出


2014年1月2日 星期四

二弦一琴,弓如果停也走不出兩弦陷阱

二弦一琴,弓如果停也走不出兩弦陷阱

作者  |  廖浩慶
臺大園藝所二年級
                                       
        請從標題中猜猜這指的是什麼常見的國樂器呢?

        你猜對了嗎?是胡琴。

        胡琴的種類很多,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二胡,也稱南胡,國外會稱作Chinese violin。二胡跟小提琴有非常多不同,其中兩個最大的差別是二胡只有兩條弦且沒有指板以及二胡是透過蛇皮震動發聲,請見下面圖一及圖二。

圖一
圖二
        雖然二胡在音域相較小提琴小,不過由於沒有指板,二胡左手演奏的技法就比小提琴豐富的多,例如:壓揉、滑揉、滑音等都是小提琴不會出現或是少用的手法,其中,滑音算是二胡演奏中的一大特色,讓音樂顯得更柔美婉約且有味道,而且再加上透過蛇皮震動所發出的音色,使二胡蠻適合演奏有點悲傷的曲子。下面的影片可以讓大家比較看看二胡以及小提琴在音色上的差別。


        聽完音色的不同後,可以聽聽看二胡的傳統曲子《江河水》,裡面可以聽到二胡左手演奏的技法:壓揉,表現人難過想哭時哽咽的聲音。


        從《江河水》中可以聽到二胡演奏時,注重每個音的細膩變化,而這些細膩變化也就呈現了二胡的味道,這就是二胡美的地方。希望看完這簡短地介紹後能夠當成欣賞二胡演奏的一個敲門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