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30日 星期日

學運中的合唱音樂

學運中的合唱音樂

作者|劉庭均
臺大合唱團
台大社會系四年級

        這段日子裡,社會充滿了各種焦慮和對立,所以別談政治了,聽聽音樂吧!但是你可曾想過音樂有改變世界的可能性嗎?比較少人會將音樂與政治聯想在一起,甚至會有人說音樂不應該牽扯上政治,但是音樂作為文化生活中的一環,深受其環境中的社會經濟政治等面相影響,因此在某些層面上來說,音樂即政治是最恰當不過的。

2014年3月26日 星期三

電影介紹:《鑼鼓喧天》(Drumline)

電影介紹:《鑼鼓喧天》(Drumline)

作者|陳柏儒
台大管樂團
台大政治系二年級


相信有看過美國大學各項運動比賽的人一定都知道大學比賽和職業的運動賽事最大的不同在於在中場休息的時候,總會有行進樂隊〈marching band〉出來炒熱氣氛。和一般的室內管樂團不同,行進樂隊除了吹奏樂器之外,也會利用精準的走圖技巧做出各種形狀的隊伍,讓觀眾除了欣賞音樂之外更有了視覺上的享受。最有名的莫過於2013年10月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在美式足球中場休息時,演奏許多電影的主題曲,搭配走圖,讓觀眾看得目不轉睛,在youtube上更有一千五百多萬的點閱率。

2014年3月22日 星期六

箏與琴

箏與

作者│謝佩娟
臺大懷筑古箏社
臺大政治系二年級

一切的開始,都是場誤會吧。

古典文學中,撫琴弄墨,是古代文人雅宴必有的活動;騷人俠客除了佩劍之外,似乎仍需背上一張琴,偶爾在竹林間與蕭蕭風聲,合奏一首蒼涼樂曲,才能顯其灑脫倜儻。而幼時的童蒙書《三字經》有云:「蔡文姬,能辨琴」,琴音還可真切透露出演奏者的心情。如此的細膩、風雅,使我對「琴」產生興趣。

說來荒唐,儘管心生嚮往,但卻從沒認真研究過,錯以為「箏」和「琴」是指涉同樣的東西,而「箏」的外貌又較為醒目、雕花精緻,所以當初就這麼選擇進入了懷筑古箏社,學習彈奏古箏。然而,面對比自己還高大的樂器,對於古人能隨身攜帶琴,興來即奏,我一直感到不諒解。後來,跟學長姐閒聊之際,才恍然大悟,「箏」和「琴」是不同的樂器。

箏的前身為「筑」這項已失傳的樂器,隨著歷史流變,古箏從七弦、十三弦、十六弦,慢慢演變為現今常見的二十一弦箏,長約一米五。現今演奏時多半會配戴玳瑁或壓克力的假指甲,並置於箏架之上彈奏,樂譜以簡譜或五線譜表記;古箏上的燕柱具有定弦的功能,故箏上的每條弦本身即具有固定音高,通常以D大調五聲音階定弦,而且因為擁有音箱的設計,所以聲音也較為清脆宏亮。

琴僅有七弦,長約一米二。其演奏者直接以真指甲觸弦,通常會置於琴桌上彈奏,無桌時則盤腿置於膝上,樂譜以文字譜表記,使用文字詳述全部演奏指法,除了演奏現成曲譜外,表演者有時也會即興演奏;雖然琴弦本身也具各自音高,但因基音低、弦數少,所以大部分時候,仍須借助左手吟揉按放以變化音高,而且琴缺乏音箱設計,所以音量較小。

在音色和曲目的表現上,箏和琴各有其韻味,以下讓我們來聆聽由古箏和古琴分別詮釋的《笑傲江湖》。

古箏版



古琴版



由此可發現,古箏的音色清亮,且指法上能以搖指、拂音等,使原本點狀的聲音連成線條狀的樂音,增加演奏的豐富度;而古琴則音色較為清淡穩重,彈奏上音符分明,別有一番遺世獨立的禪宗風格。

或許,有人好奇當我知道「箏」並非原先吸引我的樂器後,為何沒有棄箏而去改學琴?我想就音樂本身,我是比較喜歡古箏的,其樂音清麗、流暢,時而溫婉,時而悲壯,時而磅礡,演奏時格外散發著一分自信和氣質,且同樣能夠反照演奏者的心情。所以,儘管當初因誤會而邂逅,但是因為喜愛,我願意繼續這段與箏的情緣。

2014年3月18日 星期二

三冠王傳奇--台大合唱團的不敗傳說

三冠王傳奇--台大合唱團的不敗傳說

作者|紀揚今
台大合唱團
台大外文系三年級

已經擁有超過五十年歷史的台大合唱團,在過去從未參加過全國學生音樂比賽--也就是俗稱的省賽。因此道上雖有不少關於台大合唱團的軼事,卻鮮少有人真正買票來聽過公演。且在過往,許多高中生對於大專院校合唱團水準感到疑慮,升大學之後不願參加校內合唱團,轉往校外參加社會團。台大合唱團自2012年起,決定以提昇大專院校合唱品質及在高中生內心形象為目標,參加全國學生音樂比賽!

100學年度台大合唱團首次參賽,報名女聲組、男聲組及混聲組三個項目,在一連串緊鑼密鼓的加練之後,不負眾望的奪得了三個項目的冠軍。其中女聲組及男聲組獲得優等第一,而混聲組則拿到了大專混聲組北區有史以來的第一個特優第一,得到7位評審一致的肯定,全部給予90分以上的高分!甚至有位評審向團員表示,「你們是我第一個打出90分以上的合唱團」,使團員倍受鼓舞,信心大增!

101學年度及102學年度也都參加了三個項目的比賽,101學年度與前一年獲得相同的獎項,而今年的特優第一則落在男聲組,女聲組及混聲組拿到優等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因為台大合唱團並未獲得混聲組特優第一,其餘參賽隊伍在比賽結束後的賽後分享心得中,皆提及本團。如師大合唱團表示:台大合唱團參加比賽的確提昇本比賽的競爭力,且使比賽更為緊張刺激。兩年前在高中組賽後鮮少有高中團留下來聆聽大專組比賽的情況,今年台下則人滿為患,想要進場還稍嫌困難。

台大合唱團不只要求團員在音樂能力上力求精進,也期許自己能肩負起社會責任,向社會推廣合唱音樂的美妙,更希望能促進大專院校間的合唱交流以及素質的提升,向世界推廣台灣的合唱音樂。

2014年3月14日 星期五

台大管樂團60周年歷史--傳說中95分的山祭舞

台大管樂團60周年歷史--傳說中95分的山祭舞

作者|曾佳平
台大管樂團
台大化工系三年級

一年一度的全國學生音樂比賽是台大管樂團的一大盛事,在老師與團員們的共同努力下,台大管樂團也成為音樂比賽的常勝軍。而當中最為傳奇的一次,莫過於88學年度,由「神學長」賴孟泉指揮的《山祭舞》。

猶記14年前,在全國學生音樂比賽會場所帶來的這一曲,隨著音符流暢緊湊地奏出的那個瞬間,已註定這不只是一首比賽曲,更是場演出,生動且活靈活現地詮釋音樂,每顆音符、每段合聲都充滿了生命力,帶給台下無數的感動與震撼!

以下節錄當時評語中的驚嘆之語:

一、95分:
演出精彩,Bravo!

二、95分:
1.音色音準音樂的美令人嘆為觀止。
2.指揮同學出類拔萃、器宇軒昂,詮釋樂曲別具風格,表現特優。

三、97分:
1.音樂張力強。
2.山祭舞詮釋得非常傳神!

四、95分:
水準超過一般音樂系的管樂團!

五、97分:
音樂線條清楚,層次也非常豐富,相當漂亮。

六、93分:
Excellent.

七、95分:
1.音色結實、緊密。
2.處理細緻,層次分明,音樂流暢。
3.指揮表現出色!!!

上圖為88年評語單之一
附註1:
目前一般音樂比賽的評分標準,能夠拿到90分以上的大學管樂團一年平均不到10所,而近幾年最高分幾乎沒有超過93分,因此88年台大管樂團的95分絕對是一大傳奇!

附註2:
《山祭舞》由鍾耀光所作,該曲創作靈感來自台灣原住民的祭典舞蹈,大量運用了特殊的節奏和組合音程與奇特的速度變化,在不和諧中卻帶有穩定的支撐,而樂曲中如原住民聖歌吟詠的旋律,更是營造出一股奇特又莊嚴的氣氛。

音樂賞析:《山祭舞》

《 

附註3:
台灣大學管樂團60周年團慶籌備站:
http://ntuwb60th.blogspot.tw/

2014年3月10日 星期一

「筝筝甲甲」--古箏與指甲的秘密

「筝筝甲甲」--古箏與指甲的秘密                        

作者│蔡宜均
                                                     臺大懷筑古箏社
                                                    臺大工管系三年級

  大部分人對於古箏彈奏常有的疑問就是,彈古箏一定要留指甲嗎?

  的確,古箏作為中國傳統的撥弦樂器,手指的技巧運用相當豐富。利用不同的指法、強弱、按壓等,就可以營造出流水、暴風或是連續綿長的感覺,此為演奏過程的決定性關鍵。

  先和大家分享一首由古箏名家--王中山所演奏,在古箏曲子中手指運用技法相當多的《溟山》:

  
  欣賞影片後,可以體會─手指要能靈巧展現諸多技巧,指甲是一項極為重要的輔助工具。事實上,古箏彈撥方式可分為兩種:肉甲(真指甲)觸弦和義甲(仿製指甲)觸弦。肉甲觸弦是以真指甲的指蓋兼指肉撥弦,使演奏者手指與樂器直接接觸,出音渾厚溫和,音量較小;義甲觸弦是演奏者戴上仿造真指甲蓋的假指甲撥弦,出音華麗清脆,音量較大。在古箏演奏史上,這兩種彈弦法一直交替並行,直到今天。

  現在大多數人選擇配戴義甲,然而,也有少數古箏名家選用自己的指甲演奏,聽在耳裡別有一番風味。以下是台灣著名古箏演奏家--樊慰慈改編古琴曲《醉漁唱晚》:



  驚訝於大師表演的奧妙之餘,心中不免想起,其實用自己的指甲也是很安全的。總之,不管帶義甲還是使用肉甲,只要技法純熟得宜,每種表現都會有自己的亮點!

2014年3月7日 星期五

台大合唱團知多少--話匣子打開來無所不談!

台大合唱團知多少--話匣子打開來無所不談!

作者  |  雷翔宇
臺大合唱團
臺大語言所二年級

  台大合唱團創團至今,五十來始終是個百人規模的巨型合唱團,幹部每年都得絞盡腦汁,帶起團內的氣氛、讓團員彼此熟識,還須將公告的訊息傳遞到每位團員手上。除了在每周二、五固定練唱時會有的「中場口頭報告」以外,還有什麼辦法呢?答案就在層層堆疊的字裡行間。

百人交流.紙上談天

  紙本永遠是交誼的好朋友,可以留言談心,也可以塗鴉繪畫。創團以來,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交流平台,例如《團訊》、《旋律》、「留言簿」、「部本」以及畢業團友所發行的《無所不談》。

  《團訊》由前團長田曉真(第六屆,1970畢)首度發行,當時由幹部手寫內容後,再交付人工刻鋼板印刷,發行過程艱難耗時。現今存留下來的《團訊》僅少,大多佚失,正待學長姊提供珍本,還原史料。

  《旋律》是繼《團訓》之後的重要刊物,為前團長陳立偉(第八屆,1970畢)所創立、團史上出刊最久、最多期的刊物,印刷正式、內容豐富,記錄了台大合唱團第八屆至廿九屆的發展。發行之初,每週出版一期,穩定出刊至1979年(十五屆),後來出刊頻率逐年降低,甚至每學期才出刊一次。1992年,最後一期《旋律送舊特刊》出版後,《旋律》停刊。
  

  《旋律》後期的淡出與「留言簿」有關。留言簿顧名思義,純屬留言性質,較少刊載正式資訊,設置不久,《旋律》閒聊的性質即為其取代,僅存較正式、知性的文章。留言簿外觀如一般筆記本,或厚或薄,每屆各有所好。前期多由幹部設計封面後 與空白內頁裝訂,後期則常購買市售現成筆記本;做好或買到後,便放在社辦,供團員盡情揮灑。留言簿的內容五花八門:有人填上自己的課表、有人寫著中午在椰林大道上的巧遇、有人只是路過簽個名……甚至有人當兵回來後第一個跑回來寫「新兵感想」。雖無公告功能,但卻凝聚了團員的向心力。留言簿主要盛行於廿餘屆至卅餘屆,一直到網際網路崛起後、2004年(四十一屆)社辦搬遷時才沒落。

  「部本」始見於三十餘屆,流傳至今,為各聲部負責人的職責,於每次練唱前寫好公告事項,再練唱時給團員傳閱、簽名,達到傳遞資訊的效果。近年來,部本的裝飾及彩繪更上層樓,除了極致精美的插畫,甚至出現立體紙雕造型,各部立德爭奇鬥豔、在部本上下足功夫。

  《旋律》、留言簿雖不復見,文宣部可未因此得閒。今天,文宣部每個月都在社辦張貼生日卡,讓該月的壽星享受大家的留言祝福。團員經過社辦,雖寫不到留言簿,卻能在生日卡上塗鴉,等到了月底,文宣部的成員再將卡片拆下,裝入信封,畫上可愛的插圖,送給生日的團員。

  江山代有人才出,每一代人才都有聊不完的天,若要將所有隻字片語讀過,不知要花上多少時間。由於《旋律》規模較大,目前資料也較為豐富精彩,接下來,我們來深談這份刊物。

任你再痴呆健忘,「旋律」終會唱起來

  《旋律》創刊之初,雖大膽地每周出刊,終究不敵大環境的變遷,日漸走上停刊的結局。停刊後,《旋律》暫時封存在學長姊的記憶中,沒有人整理,也沒有人延續。直到2004年,台大校友合唱團正式成立,校友團的幹部望著過去四十年留下的史料,驚覺百廢待舉,才開始了《旋律》的復甦。在眾幹部一心的決議下,《旋律》順利復刊,團員方新疇(第五屆,1971畢)在眾人的簇擁下成為復刊後的第一任總編輯。此時的《旋律》順應時代潮流,不再是以往的紙本週刊,改以電子版的形式發行月刊,一直持續到2006年後才漸漸停滯。
  
  《旋律》內記載的內容包羅萬象,舉凡公告事項、幹部叮嚀、音樂會後記、練唱心得、樂曲解說、團務建議、心情絮語等等,都曾出沒在《旋律》的篇幅之中。而復刊後的電子版《旋律》,因為添上了一層團友重聚的色彩,更增加了藝文剪報、健康資訊、團友生活花絮等精彩內容,《旋律》也多了一項團友交流資訊的功能。

畢了業也要無所不談

  團員喜歡談天,畢業團友當然也愛話家常,《無所不談》正是旅美畢業團友的「團訊」兼通訊錄。1979年,在《旋律》創辦人陳立偉號召之下,《無所不談》順利於在美國創刊,往後年度出刊,直到2008年,中間除了有兩年中斷未發行,已累積發行達廿八本。

  《無所不談》的編輯者每年更換,從當屆的畢業生找一名代表,每年年底募集團友(當年的)個人近況資料,舉凡心情囈語、學業或事業成就、家庭近況,都「無所不談」,還可附上生活照片,供團員交流分享。《無所不談》的編輯者在蒐集到團友郵寄來的資料後,將之排版、送印並裝幀,再一一寄發給有投稿的團友,編輯工程十分浩大。後來網路發達,與《旋律》類似,後幾期的《無所不談》由電子檔取代了紙本。此外,在團友陳文鈺(廿七屆,1991畢)的建議下,後期的《無所不談》加入了在台團友的資訊。

  《無所不談》聯繫了跨越年齡層的畢業團友,實屬珍貴的歷史資料,不僅聯繫著旅美團友彼此的情感、也記錄著許多團友初入社會時奮鬥打拚的青春故事,惟需要聯絡的人愈來愈多、編輯工作日益困難且沉重,因此在2008年,《無所不談》吹熄燈號,走入歷史。

今人的感恩與反思

  歲月匆匆,時光悠悠,感謝那些我們曾擁有過的美好記憶,也感謝乘載著它們的書頁紙張,有了這樣實體的物件將團員聚在一起,我們的足跡才得以刻印流傳。只是,身處發達的網路時代,或許我們還可以反思:過往的印記,不論風化多少,至少流傳了下來;現在存於虛擬網路空間的,再過五十年,又有多少留得住呢?


【上下圖】為近兩年來令人津津樂道的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