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瑋葦
臺大懷筑古箏社
臺大中文系一年級
古箏是一件古老的民族樂器。早在公元前三至五世紀的戰國時代,古箏便在當時的秦國廣泛流傳,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又名秦箏。其結構大致是面板、箏首、箏尾、雁柱、琴弦、弦釘和側板,整體呈流線型,修長均秤,古樸典雅。唐朝詩人李商隱有〈錦瑟〉一詩,其中「錦瑟無端五十弦」的錦瑟傳説便是古箏的前身。最早的古箏有二十五弦,是分瑟而成,唐宋時則銳減為十三根弦,後增至十六、十八,再到現在普遍通用的二十一弦。
琴架上二十一弦按五聲音階排列,一弦一音,涇渭分明,也可按照彈奏的需求移動雁柱。由於古箏的弦數衆多,兼可自由變動調性,因此擁有廣泛的音域,音階橫跨三個八度,堪稱是東方鋼琴。而古箏一弦一音的特性使其能與其他樂器高度融合,無論合奏或齊奏皆可打造出華麗的音樂饗宴,讓人耳目一新,餘音繞梁。古箏本身的音質飽滿通透,音色舒緩,簡直是為古曲量身定制的樂器。錚錚然的琴音,時而嘈嘈如急雨,時而切切如私語,快慢舒緩全應旋律變化,以下〈山丹丹花開紅艷艷〉一曲便將古箏動人的音色便顯得淋漓盡致。
但是作爲東方鋼琴而言,自然不只適宜彈奏古曲,配合時代的步伐,愈來愈多的新穎指法相繼誕生,通過轉換曲譜的方式而使得古箏也能演奏出西方的歌曲。甚至網路上也廣泛掀起了一股熱潮,以古箏獨特的音色重新詮釋現代的歌曲,尤其以明快活潑的節奏最能扣人心弦。
貝多芬G大調小步舞曲(古箏版)
最炫民族風(古箏版)
Rolling in the Deep (古箏版)
一些富有古典元素的電影主題曲也被改編成古箏曲,深深征服了現代人的聽覺,將古箏搬上了國際舞臺,讓世界對傳統的民族樂器有嶄新的認識。
菊花台 (古箏版)
畫心(電影《畫皮》配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