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8日 星期一

關於蒙古



 撰文/蕭禕繁
台大人類系畢業,
現就讀台大音樂學研究所。
於2011年至2012年,
以交換學生身分與論文田野研究為目標,
赴蒙古居住九個月。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就如同那首膾炙人口的樂府,蒙古,她的浩瀚和蒼茫,實在不是處於熱帶小島的台灣可以感受到的。是以,蒙古火鍋、蒙古烤肉,和各種關於成吉思汗的電動遊戲,處處都可以看到我們對於蒙古的想像。蒙古和台灣的地理距離其實不遠,從北京或首爾轉機,總飛行時數只要不到五小時,對台灣人來說,蒙古的種種卻不比歐美文化親近。
蒙古於1921年正式獨立為一個國家,那之後,受到共產政權的統治和蘇維埃聯邦的影響長達70年。1990年代經歷改革,蒙古由共產和平地移轉為民主國家。在蒙古的都市,到處可以看到俄式建築和鑲滿玻璃的百貨大樓林立;蒙古餐館裡,菜單上可以同時看見俄式餐點與蒙古食物。對於中年知識份子來說,他們的第一外語首選是俄語。俄國在蒙古佔有十分重要的角色,但現在已經愈來愈由美國和英文取代。韓國和日本的影響也處處可見,尤其是韓劇,在他們的電視節目和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部分。對於中國,蒙古人則帶有一種複雜的情感。在這個仰賴進口、尤其是中國進口商品的國家,蒙古在經濟上十分需要中國;華語科系和補習班亦不是少數。但是說到中國,大部分的蒙古人都帶有不屑和輕視。說是歷史造成的態度,毋寧說是因為經濟的影響:大量中國礦場與勞工的進入,除了對於自然地景的破壞,也取代了蒙古的大部分勞動力。
遠眺烏蘭巴托
在不管是報章新聞、紀念品、藝術展演上,蒙古都很明顯地亟欲展露她的特色,像是成吉思汗、草原和牲畜的影像處處可見。但是在都市成長生活的蒙古人,其實他們跟這些傳統生活已經脫節,現在反而要靠著這些影像的傳送,喚起對蒙古的驕傲認同。在全球化和現代化下,蒙古就和許多第三世界國家一樣,面對的是與傳統相異的衝擊;也和許多第三世界國家一樣,他們漸漸地發展出自己一套對現代化的接納和重新詮釋。在藝術上的展現,是最為明顯的。舉凡音樂、繪畫、工藝,在許多地方都看得出蒙古將傳統沿用或融合到現代藝術技法中。尤其在音樂上,有形的樂器圖像被放在大大小小的出版品和廣告上,無形的音樂旋律則成為電視媒體和商家的背景音樂。
蒙古國總統府
身為一個開發中國家,蒙古的影響力的確不如歐美強國,但她豐富的礦產、廣大的國土,和鮮明的民族特色,都是發展的基礎潛力。來到蒙古的觀光客,對於蒙古的印象大都是蒙古很亂、生活不方便、人不友善。在蒙古生活九個月中,我也不時聽到外國人覺得這裡沒什麼好玩。蒙古都市的確很亂:扒手多、公共設施糟、空氣污染嚴重、歧視外國人,但是一離開都市,鄉下人的熱情絕對讓你大開眼界。而在都市,總是也能遇上些小小開心的事。一切就看你想怎麼看待這個有台灣43倍大、人口只有我們1/10的國家。
烏蘭巴托一景,前為國營百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