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文化衝擊
撰文/蕭禕繁
台大人類系畢業,
現就讀台大音樂學研究所。
於2011年至2012年,
以交換學生身分與論文田野研究為目標,
赴蒙古居住九個月。
所謂的文化衝擊,就是當人到一個異文化之後,所感受到的種種與原文化的差異,而產生驚訝與不適應。人類學的起始,就是從文化衝擊而來。當西方人類學家開始嘗試了解、進入另一個社會,而非大航海或殖民時代那樣純粹想要占有與統治時,文化衝擊因而產生。在現代世界地球村,雖然文化與文化間互動頻繁,媒體網路使得認識異文化變得更容易,但是很多東西並不是紙上談兵就可以理解。加上便利交通、旅遊、商業往來,文化衝擊在現代其實更是有增無減。
我在2011年秋天,以台大-蒙古大學的交換生身分,到蒙古居住了兩個學期。期間,除了在首都烏蘭巴托外,也到附近的國家公園遊玩、去當地人家過年,也自己坐車到離烏蘭巴托車程18小時的北方湖區。蒙古,除了我們的既定印象:豪邁、強壯、好客…之外,也有許多在我長住後才深刻感受到的小事情。
外國宿舍朋友出遊,這次吉普車裡擠了23個人 |
俄式吉普車furgon在鄉下是最常見的交通工具 |
大眾交通
很多朋友聽到我去蒙古,第一個問的問題就是:「你去那裏都住蒙古包嗎?都騎馬嗎?」其實蒙古各個大城市,都是有高樓大廈、有大眾交通網絡、有水泥柏油鋪地。在鄉下,他們騎馬,但也幾乎都有小貨車或野狼機車代步。而且在烏蘭巴托,塞車其實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沒去過的人可能很難想像,明明那麼大的蒙古,居然會塞車?因為烏蘭巴托容納了全國60%的人口,而且在蒙古養車便宜,烏蘭巴托的道路規劃又差,主要街道就只有那幾條。每到上下班時間,平時只要坐10分鐘的車程可以變成半小時,有時甚至走路都比較快。
而台灣四通八達、方便親切的大眾運輸,若在蒙古能這樣那可真身在天堂。在台灣,若客運在國道拋錨、公車在路上擦撞,甚至公車等太久都會上新聞,這些在蒙古真的是家常便飯。在一次旅程中,我坐的巴士就遇到暖氣壞掉,在休息站臨時調來廂型車,等了約半小時。這樣的處理算是快速的了。當我們回程時,傍晚,我們又在湖邊拋錨,整車十餘人分批借住到鄰近的人家,直到隔天10點左右接駁車才來。而當我們換車回烏蘭巴托途中,路上也看到兩台拋錨等待救援的廂型車與巴士。
個人空間
因為等不到交通車,與朋友憤而決定走8小時到村落 |
蒙古包易拆易組,是游牧的蒙古人習慣的居住形式 |
應該是受到歐美個人空間觀念的影響,加上華人傳統的男女授受不親之類,台灣人其實很習慣於擁有自己的空間、與人接觸時有一個禮貌性的距離,在公共場合會刻意避免人和人間的碰觸。但是在蒙古,這樣的碰觸是十分習慣自然的事。讓我一開始最不適應、但回來後最懷念難忘的,是蒙古人擠車的方式。或許是大眾運輸不敷使用的關係,他們都很習慣將一輛十人座廂型車塞進十幾、二十個人,這樣一路坐一、兩小時到城市。怎麼做呢?一排本來三人座的位置可以坐到四人,前排較寬敞的地方,小孩跟女生可以坐在別人大腿上,最後再站進兩個人、關門。他們之間或許認識、或許不認識,都沒關係,以塞進所有人為目標。在公車上也是,時常可看到國高中生小夥子、小女孩,三四個一起塞進一排兩人座位,依舊嘻笑聊天,沒有尷尬跟不適。當沒有座位時,坐著的爺爺奶奶、或是叔叔阿姨就會叫站著的小孩子來坐他腿上。對朋友之間,肢體的接觸就更多了。情侶、女生間就不用再提,男生小夥子在大街上搭肩、勾手的,也隨處可見。這又或許跟西方、俄國文化影響有關。
西伯利亞鐵路從中國二連經過烏蘭巴托到俄國貫穿蒙古中部 |
蒙古有一個有趣的習俗:當你不小心踩到或碰到別人的腳,要和對方握一下手,才能消除厄運。這樣的習俗我還一直沒辦法下意識地做。通常在台灣,踩到別人的腳,第一步就是後退一步、空出個人空間,再跟對方道歉。但是在蒙古卻是反其道而行。這個習俗在鄉下執行得很徹底,連知道我們是外國人,還是一定會做;但在城市看到的機會比較少。
時間
在蒙古,如果要跟人約時間得小心。在台灣,遲到的普遍界限是10分鐘,10分鐘內都還在可原諒範圍內,這不包含正式場合。但是在蒙古,這個範圍是半小時,連正式開會都是。約了五點開會,五點場佈人員才會到,其他人則五點半紛紛出現;這時,每每準時出現的人就像傻子,只能慢慢等。甚麼都遲開始,但唯有電影會準時開演;所以看電影的時候,前半小時會一直陸續有人進來。
我自己覺得這樣的時間觀,是歸結於蒙古的大。過去,若跟人約時間可能只能約個日子,頂多說好上午或下午。因為在草原上的交通無法預料,誰知道路途中會遇上甚麼,車會不會拋錨。而且就算在現代,草原上很多地方仍是沒有手機收訊的。在都市,則是塞車狀況頻繁,就算準時出門,也可能會在路上塞個半小時、一小時,遲到是家常便飯。
這個遲到的習慣,或許跟「等」這門藝術有關。若習慣於台灣的快速、便利,到蒙古後一定覺得處處碰壁。吃飯要等、坐車要等、辦事行政要等…在蒙古感覺甚麼都不多,時間最多。尤其是坐長途車,票的時間下午兩點,開車時間是五點,只為了等整車坐滿。若是在旅途中,離城市愈遠就應該把時間看得愈隨意。為了喬好車、喬好行程,等個一天半天是很正常的;遇到拋錨、遇到意外而延誤個三五小時也是很正常的。曾聽說有遊客來到鄉下,要求嚮導所有行程都應該排得很好,整個接駁、班機的行程都很死。以這樣的預想到蒙古旅遊,一定覺得綁手綁腳,最後敗興而歸。蒙古有自己的行事步調,而這樣的步調中,「時間」和「等」的藝術若掌握住,其實可以體會到很多,自得其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